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以来,全球塑料生产有了快速增长,其产量超越了许多其他人造材料。塑料污染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塑料的大量使用,又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因此为了环境不被污染,资源不被浪费,回收利用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国家也正在利用一系列的政策来减少废塑料污染的影响。
“限塑令”将进一步完善,部分塑料制品或被取代
从2008年6月1日开始启用的“限塑令”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然而,由于新型塑料垃圾的出现,多年过去,白色污染依旧卷土重来。在2017年12月报道,数据显示,2016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加之超薄塑料袋肆意流通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难免让人觉得“限塑令”在弱化。
2018年伊始,国家层面再度发力。从发改委网站了解到,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广泛使用带来的环境治理课题,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正在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分领域、分品类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
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同时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力度。
与此同时,为广泛汇聚社会各界智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环资司在发改委门户网站开设“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专栏,专栏开设时间为2018年1月5日至2018年1月31日。
在上述期限内,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对具备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制品的消费场景、作业工序以及商品品类;已有成熟替代方案(如布袋、纸基包装、可降解材料等),具备推广应用替代产品的情形;尚不具备禁止使用或替代条件,需对塑料制品使用进行规范管理的情形;以及其他有关防治塑料垃圾污染提出意见建议。
阻击洋垃圾延续高压态势,再生资源行业升温在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我国经济发展快,对资源需求量大,进口固体废物可作为资源不足的补充。进口固体废物大大缓解了我国原料不足,但一些洋垃圾却通过非法途径入境。
为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近几年,国家为防止洋垃圾大量涌入一直在加强规范和管理。通过持续加强对固体废物进口、运输、利用等各环节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保持打击洋垃圾走私高压态势,彻底堵住洋垃圾入境。
在2017年7月18日,中国环保部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文件,要求紧急调整进口固体废物清单,拟于2017年底前,禁止进口4类24种固体废物,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等高污染固体废物。
同时,2017年7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国内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在“洋垃圾”阻击战的开展下,我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将加速释放,这将成为2018年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巨大机遇。一方面,相关行业需要重新寻找本土原材料来源,再生资源行业将迎重磅利好。
2018年废塑料再生行业发展方向
2017年环保督查很严,对废塑料再生行业造成了很大伤害,大量环保不合格的废塑料再生企业被关闭,因此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在希望2018年能有所改善。然而梦想很美好,现实同样很残酷。中国现在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不余遗力的,因此2018年在环境保护投入的力度只会加大,因此有这想法的人还是乘早死心。
一系列政策与行动的实施与开展既为我国环境质量转优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促使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倒逼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国内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循环利用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行业大调整、企业大洗牌。
目前,国内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行业应尽快提升市场集中度,提高分拣技术水平,提高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率。今后的废塑料再生行业将从“小而散”转为集中、规模化发展;走出“脏乱污”向真正的再生资源靠拢。因此还像以前一样粗放式生产,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利益的废塑料再生企业必将被淘汰。